莫斯利:我可以击败梅威瑟
1952年12月5日的毒雾事件是伦敦历史上最惨痛的时刻之一,当时那场毒雾造成至少4000人死亡,无数伦敦市民呼吸困难,交通瘫痪多日,数百万人受影响。
唐赛珍建议,今后为了避免消费者误用,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使用条件、适用范围加强科普宣传,同时也建议厂家在产品包装或说明书中标明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正确引导。同样,作为日常生日宴会、下午茶、联谊聚会、派对最常用的食物装填包装,一次性发泡餐盒在美国和欧盟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
被禁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生产一刻未停,允许生产的餐盒质量参差不齐,这在餐盒市场形成了一个怪圈。与此同时,因为一次性泡发塑料餐具被国家列为淘汰产品,虽然市场需求量大,产量有增无减,但由于生产企业都是在非法生产,整天提心吊胆,根本无法顾及改进质量,更无力研发新产品。因此,国内目前生产的一次性PSP发泡塑料饭盒,基本上还停留在十多年前的水平,属于比较简单的加工形态。有关专家测算过,国内一次性发泡餐盒现在的工艺水平,大约已经落后于日本和欧洲国家15到20年。亦即是说,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只要在正常生活环境中科学使用,对人体健康是安全的。
它不适用于微波炉加热,不适于开水蒸煮,不宜盛放100℃以上高温的食品,但这些并不影响一次性快餐业的正常要求,因快餐业通常不是小炒,不是刚出锅的饭菜,而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软化点为87℃到97℃,因此在80℃以下使用是安全的。此外,一次性发泡餐盒还用于生鲜托盘的使用:超市的冷冻和生鲜肉类、鱼类、菜类的包装,发泡聚苯乙烯托盘是最能抗冻和保温的材料,超市使用的生鲜托盘本身添加有高分子的材料,可以吸收肉类的血水,并在生鲜盘添加抗氧化功能,使得利用这样的生鲜托盘包装的肉类可以从保鲜期两天延长到5到7天,让超市的管理成本大幅降低。2012年是辽宁省气象灾害偏重年份,年平均降水量919毫米,较常年偏多四成,刷新全省汛期历时最长和结束最晚记录,全年共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2589次,发送预警信息中2082万人次。
届时,全运会体育场馆周边可做到24小时天气预报,准确率可达90%。此外,备受关注的雾霾天气预报准确率将达到60%。全年共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9次,累计应急响应16天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卢耀如透露,《方案》正是基于这个高分项目的一些成果而制定的。
据悉,项目的起止年限为2010年至2014年,共5年,总经费4500万元,其中国家973专项经费3000万元,自筹经费1500万元。今年3月8日,环保部网站公布了这一消息。
搞分析和监测的企业在良好的机制下就能进来,从打井、监测到化验都可以让企业来做。卢耀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那时候水质监测标准相对低一些,地下水更突出的问题是硬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这些问题。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环保行业研究员盘雨宏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水质监测、污染处理、相关设备制造等产业都将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其中水质监测是整个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影响着下游处理环节的发展趋势。最后加了一句,由环保部牵头。
记者了解到,《方案》编制由环保部污防司饮用水处处长石效卷主持,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是主要编制人。涉及水质污染的指标只有三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以及铵氮。其中不乏批评的声音,舆论指责科学研究不能向公众保密,相关管理部门也批评他们未经允许就披露尚未完成的研究结果。所以,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问题几乎成为全中国地下水污染的标本。
二是保障地下水饮用水源安全,严格地下水饮用水源环境执法,分类防治超标的地下水饮用水源。同年,地下水污染数据库建立。
他说:未来当地下水防治措施实施相对成熟时,环保咨询行业将会更深入地参与进去。《方案》编写的过程如同一个黑箱。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卢耀如是项目评审专家之一。综合组经过协商后,将该项目划分为11个工作项目,并确定了2006年该项目的工作重点是在供水水源地进行地下水污染调查,以及一系列的野外取样工作规范。中国对地下水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初的六五期间,我国设立了若干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其中第38项便是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评价。例如,2009年,水环所承担了我国第一个地下水973计划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由水环所所长石建省担任首席科学家。吸引民间资金的进入,无疑是我国环保事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无论《方案》细则如何,市场往往对来自国家层面的信号格外敏感。总之,业内专家一致认可这一点,环保部出台的这份方案仅仅为未来防治地下水污染的蓝图勾画了一个粗略的轮廓,但释放了政府决心从国家层面推动这项工作的信号。
如今,张兆吉和同事们将已经完成的调查结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在2012年9月的《吉林大学学报》上。这时,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治理这项历时6年的科学研究项目彻底从实验室走了出来。
即使作为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成员的卢耀如,至今也没有见到该方案的全文。这个项目还带动了一系列对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研究。
在为期四天的培训里,河北、天津、北京、山东等省市属地调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业务骨干学习了这一项目有关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的技术。14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开表示我们有一个治理规划,并向国务院作了汇报。
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张兆吉曾向同行倒过苦水,感到有些委屈。宋献方建议,如果能使各个部门进一步明确责任,将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标准化、程序化会更有利于这项工作。地下水污染问题让每一个中国人揪心。那么,这份华北平原地下水的第一处方是如何出台的?它是否将真的对治理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有效?科学家、政府和企业家还有哪些担忧?《中国科学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探访了多位业内专家。
200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资助下,首次在华北平原开展系统的地下水调查。而我国地下水污染治理产业还处于萌芽状态,重点污染城市仍然缺乏高效完善的水质监测系统。
无疑,正是环保部该方案的出台,华北地下水第一处方从大科学真正走向了大政策。卢耀如强调:2015年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这方面的工作。
研究人员给国务院写了报告,强调地下水污染的严重性,希望能从国家层面重视起来。这个插曲反而让调查项目的重要性更引人关注。
一名记者联系到张兆吉和石建省,对该项目的调查结果进行了采访,报道指出了最终调查结果因涉及敏感问题不能公开,一度将项目组置于颇为尴尬的境地。因此,盘雨宏认为,建立水质监测系统是污染处理产业扩张市场的首要步骤,预计该环节将是未来几年的重要内容。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调查监测系统和标准,信息资料也都分别分布在这些部门中。而在华北平原,地下水是居民饮用水的大部分来源,但其污染问题早就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从大科学走向大政策在历时6年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治理科学研究项目基础上,环保部通过《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1年10月,项目接近尾声。评审结果中提到,该项目首次查清华北平原地下水有机污染状况,为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示范作用,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终以94分的优秀成绩通过评审。
2012年初,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沸沸扬扬的舆论声中看到这份报告。如今,究竟华北地下水污染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污染物已经进入地下水环境?这些问题仍是个谜。
如今,有调查显示,在华北平原众多取样点中,大约一半的水样被严重污染,污染物包括了无机盐、有机难降解物以及重金属。《方案》是2011年《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出台以来,环保部给地下水污染开出的第二次处方,也是专门为华北地下水治污开出的第一处方。